10月24日,耗资千亿兴建的国家级工程港珠澳大桥,正式通车一周年。虽然启用之初,大桥曾有大量旅客出入。但热潮过后口岸开始恢复平静,车流量仅达预计最低估值的一半,而相关收费也无法与每年营运开支持平。

据香港媒体报道,有经济学者认为,大桥当初高估车流量,现在即使口岸出入境人次达标,也只会成为旅游景点实际经济效益不大,并将港珠澳大桥形容为「大白象工程」。

根据香港运输署丶运输及房屋局丶大桥管理局数据,截至今年10月7日,大桥总车流量约144万,即平均每日4115架次。

但2008年大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写到,在大桥通车初期,车流量估计为每日9200至14000架次,即每小时383架次至583架次。换言之,现在港珠澳大桥的车流量尚未达到当年最低估算值的一半。

在人流量方面,根据香港入境处资料,截至今年9月30日,一共逾2千万人通过大桥出入境,即平均每日近6万人次。根据2008年估算的日均55850至69200人次,目前的情况基本符合预期。不过在新大屿山巴士网页上,连接大桥口岸的B4及B6巴士却开始减少班次。

2017年广东省发改委发布的文件披露,大桥一年的总营运成本,高达约22亿元人民币,其中包括日常维护费2.15亿元丶员工薪酬3718万元,财务费用9.3亿元等。但大桥车流未达预期,收益也受到影响,如根据大桥的收费表,再对应车种收费,截至10月7日,其收益就只有约2.8亿元,完全无法支付一年的总营运成本。

冠域商业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关焯照表示,当年计划兴建大桥时,明显高估车流量,预计的人口丶经济增长过高,导致最后与预计车流有很大差距。在香港局势以及中美贸易战重创物流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,导致了车流量不及预期的状况。